前一篇 故宫馆藏清乾隆朝部分玉器 新一篇 “龙纹堂”私人定制山水纹饰铁壶
岳父从老家带来了一些散茶,说是“山茶”,起初不以为意,却没想到一泡下去茗香四溢,入口苦涩却不烈,瞬间即化为甘甜,舌底似泉鸣,两颊舒展,大有豁然之势。且韵味悠长,轻盈中带着一股坚韧,浑厚却又柔美,极为少见。为此,时常魂牵。难得有闲,于是决定一探究竟。
有阳光的日子,有风,驱车顺风而行,约四个小时至闽北浦城,已入夜,歇息一晚,次日又出发。车由田野驶向山间,道路两旁一边是金黄的油茶花,一边是紫色的紫云英,都是一大片整块整块的,大美令人震撼。可惜没带相机,只能遗憾咯!蜿蜒入山,在崖壁和溪流间穿行,溪流不急,故潺潺之声似低咽,山中村庄零落,愈往前行愈是稀少,行进一个多钟头,便无法行驶,遂离车步行,所幸不远。
已近旁晚,小村庄仅十来户人家,相隔甚远,炊烟已然升起,天有点沉,云雾缭绕,依旧看不到山头。
家家户户老式建筑,阴暗却很宽敞,屋前屋后都是宽阔的园地,平整厚实。主人端茶递水,便在这宽厚的屋前围坐,在余晖下,幽幽茶香舒缓弥漫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仿佛那就是山林的气息,细腻而又绵长,青青的,甜甜的,却在苦涩中隐藏,又仿佛是期待已久,冥冥中,期待知音的到来。
水很不一样,虽是山泉水有点硬却不燥,原来是铜壶烧出来的,传统的柴火灶台,在铁锅的前方嵌入一个方形铜壶,平时煮饭烧菜之时灶内的高温同时将铜壶中的水烧开,反复如此,故随时都有烧开的水来泡茶。泡茶忌用“老水”,可山里人哪知道这些。其实淳朴绝不是在衣着上体现的,淳朴在每个山里人的心里,或许正因为如此,水也变得独特了,一直烧竟不会老。
问其茶叶制作,主人竟说不出所以然来,原来山里人根本没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只是平日里进山伐木挖笋时随手采摘的,或是在春秋好时节抽空去采摘,茶是野放的,没有“萎凋”、“揉捻”等等等等的专有名词,实在得不能再实在了,只是山茶。
采摘好的茶叶用竹篓带下山来,静置半日,再手工揉搓后直接摊开晾干,没有再附加其他任何工艺,据老人家说这样可以保持山野的特有韵味。细品之下果然如此,有淡淡青草的香气。茶叶叶片细短,呈椭圆形,嫩绿而肥厚,一心一叶或一心两叶,连梗都绿得可爱,看不到较大的叶子,舒展开来的叶片齿细,叶脉清晰,隐约可见柔弱的绒毛。
入喉滋润夹着苦涩,倒是顺滑,注入腹中转瞬甘甜,香气溢鼻,又好似会游遍周身,不带任何杂味,只是清纯的淡香,简单而又悠远。心念宁静的时候,会感到周遭尽是茶香袭来,此时的茶似乎已不再是茶了,是山中的风、是清流、是落叶、是绿苔、是云雾、是小草,是雨露,是晨曦里的劳作、暮曲中的回首,抑或是那袅袅的炊烟、古朴的面庞。
见山非山,见茶非茶,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对山里人来讲,茶只有它实用的一面,看到我喝的如痴如醉,都大为惊异,却又哪知这淳朴的背后是一种多么真实的亲近与平凡,而感动我的不就是这些吗?在山间,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安静得可以听得到很远人家家里小鸡的叫声,融洽得不分你我。
我突然发现,我不是来寻茶的,我其实来探寻的是一份宁静和高古。坐在那里可以什么都不想,茶香合着山林中所有的一切元素都在四周萦绕,我已经不再思考茶了,静默着和天空一起变暗..........
—— 2009年4月初于浦城大酒店 ·夜
——以上内容来自于黄药师的个人主页“桃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