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黄药师
  文章
斗茶 · 建盏

前一篇 定制的小叶紫檀茶针 新一篇 御识摆件· 玉桐荫仕女

文·摄影 / YaoShi

  起建盏,作为福建人的我也自然是一股自豪感油然,仿佛就是自家的,就在家门口烧造一般。不过早期看到建盏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啥东西。青瓷白瓷看多了,乍一看这黑碗,觉得怪怪的。傻呼呼的问人家这黑乎乎带亮晶晶点儿的是啥玩意儿呢?人家说:这是“乌泥窑”。哦,难怪这么黑呢!

    黑归黑,还有点粗糙,但绝对相当的漂亮。“乌泥窑”自己不懂,也没敢多问,怕出丑,回家赶忙找资料,“建窑”一下子跳入眼帘,那时真的是心都快跳出来了。

   说到宋代的斗茶,必定会说到黑釉,而说到黑釉就自然会说起建盏。

建窑

    我不大喜欢文言文,就直白的和大家探讨一下吧。建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地区(古称闽中),黑胎,黑釉,属厚胎厚釉,有碗状或盏状器形,大小不等,较为厚重;涩口,稍显粗,有颗粒状;露足,靠近足部有较厚的垂釉现象,不均匀。古有“乌泥建”、“黑建”、“紫建”、“紫玉瓯”等名称,独树一帜。釉面呈结晶状斑纹,有呈鹧鸪斑状纹饰——鹧鸪鸟身上的斑点,有呈油滴状斑纹——似黑墨水上滴了油一样,有呈兔毫状纹饰——如兔子身上的毛,也有呈铁锈一样的块状斑纹——或称铁锈纹、或称玳瑁纹。其实所谓黑釉也绝非纯黑色,有的略带深棕色和棕黑色,是由于釉内铁钛含量过高造成的,包括釉面形成的斑纹也是如此,富含氧化铁的成分在近1300度的窑温下形成的“微晶结构”。

曜变

    还有一种称“曜变”,也有叫“曜变天目”的。在日本、台湾这种叫法比较普遍,台湾著名的瓷器大师,“圆山窑”主人江有庭先生在仿烧建盏这块领域贡献尤为突出,他烧制的作品奢华贵重,里面就有一种被人家称为“曜变天目”的,其理解是认为该器色泽纹饰“曜变”,而盏中心为黑色,像一颗眼睛,由此浪漫而形象想象为夜色苍穹、群星曜变,似天眼一般,极富诗意。
    其实不然,“曜变”和“天目”完全是两种说法。在古时说是开窑时需用童男童女活血献祭,向窑里泼血,使其凝结于瓷器釉面上,形成的斑点称“曜变”,后来估计大伙都觉得这手段残忍,所以这个名称都不大使用,倒是现在在日本和台湾还在用。但这个词绝对是“中国制造”,后来才传到了日本。

 

 

 

 

 

 

 

 

 天目

    在早期,许多时候对“建盏”和“天目”了解不多,总认为是两回事,其实“天目釉”就是建盏,至于名称来历多种多样,但比较靠谱的应该是一位日本僧人从浙江的“天目山”将当时非常有名的黑釉建盏带回去,而告诉人家这是“天目山”来的,估计就因此在日本“建盏”变成了“天目”。还好后来考古确定是福建建阳产的,要不日本人还真搞不清楚这东西的老家是哪儿呢。

煎茶与点茶

    斗茶之风据说是始于宋,就算是吧,懒得去考。那为何要用黑盏呢?这要先从喝茶方式说起,如今的喝茶方式与古时候真的是差之千里,而我们现在的这种喝茶方式是明代才开始的,据马未都先生说相传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发明的,当时废团茶改为散茶,除了经济角度考虑之外,还有就是省事,简便,以至慢慢演变成现在修身养性式的氛围。

    那古时候是怎么样一个喝茶方式呢?唐人是煎茶,而宋人则点茶。煎和点差别可就大了,所谓煎茶,就是将团茶撬开一块用火烤热,再碾成细末,过箩,然后放入水里煮,三沸后舀到碗里,加盐,姜末等佐料,最后一个字——吃(古时称吃茶)。估计那味道够呛。
    而点茶,就有点不一样了,前面步骤大致和唐代差不多,只是宋人先把碾好的茶末放在热过的茶盏内,然后用温水调成膏状,再注入沸水,冲好后连茶带水一块儿喝了,估计也是够呛。
    此时对水的要求可就高了,什么鱼目、蟹眼、连珠……都来了,现在人看不明白,这和鱼目、蟹眼有什么关联?呵呵,说来很简单,斗茶不但斗的是色,还有味。所以最忌水煮老了,老了泡出来的茶不好喝,比不过人家,因此要求新鲜山泉水,煮到刚刚好开稍过一点最好,水初开沸腾的水泡不多也不大,故有一沸如点点鱼目、二沸若泉涌连珠之说,稍过一点即所谓的三沸——沸如波腾浪鼓,再煮就老矣。

斗茶

    建窑黑釉其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宋人斗茶之用。对斗茶的描述许多书籍都大同小异,个人觉得北京瓷片玩家白明先生说的比较好,他说:一般是二人开斗、三局两胜、四五人观战、六七**人跟着起哄架秧子。如此的生动形象,或许有人会说这也太市井化了,宫廷里应该不是如此吧?我琢磨着估计也差不多,乐趣所在嘛!

    斗茶一般先斗“汤色”,再比“汤花”。汤色即茶水之颜色,膏状茶末冲入开水后呈白色,越白者越佳,现在大家知道为何用“黑盏”了吧?就是为了看茶汤,灰白、青白、黄白者皆负,原因就是茶质不佳。“汤花”说白了就是漂浮的那层泡沫。现在泡茶都觉得那沫很脏,一般用盖子将其刮掉,古时不是如此,要留着看谁碗里的沫散得慢,凝聚得越久散得越慢者胜。真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了,可见当时之国力是如何的强盛。

    宋人蔡襄那才叫会玩,除了对茶、水、柴火有严格要求外,对技巧更是态度严谨,五个步骤: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熁盏即斗茶前将茶具用开水预热一下,现在泡茶还有这一道工序,主要是为了清洁。而宋人则不同,其曰“令热,冷则茶不浮也”。
    最为恰到好处的点茶是不出现水痕,或很迟才出现水痕,就是碗里的泡沫长聚不散者为最,这叫“咬盏”,此处用“咬”实在是再生动不过了。
    不过据说当时那茶的味道真不咋的,有兰芝之气却又夹杂着醍醐(奶酪)之味,莫不是为了刻意追求所谓“醍醐灌顶”之意?呵呵,鬼知道呢!
    总之,斗茶不管汤色也好汤花也好,以白为贵,如何达到此最佳效果呢?一句话,用黑底儿衬托。反差大嘛。故“乌泥建”、“紫玉瓯”便应运而生了!且大有越抹越黑之势。

圆山窑

    “圆山窑”是台湾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江有庭先生的工作室。江有庭先生烧制的仿建盏或称天目瓷、藏色天目。每件作品都极致奢华,绚烂多姿,釉色细腻温和却又光彩夺目,厚胎厚釉,胎质也较细腻,分量和手感都相当舒适,细节更是精美绝伦,要在宋代,件件是御贡。虽说稍微有点欠粗纩,但仍几乎成为当今天目收藏爱好者的终极收藏!

    幸好江先生不是生在宋朝,否则不把皇帝气死才怪呢?不过也说不准,搞不好也是御用制瓷师,流芳百世呢!

——以上内容来自于黄药师的个人主页“桃花岛”

——http://blog.sina.com.cn/taohuadaohuangyaoshi


 

 


2009-08-18 22:40:31 |  浏览 (5341) |  分类:文玩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