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耐泡的金丝滇红 新一篇 [原创]雨天的午后...............
文· 摄影/ YaoShi
全球茶叶需求量近300万吨,供应量达350万吨左右,而作为产茶大国的中国,年产量就有120来万吨,然而其出口量仅是产量的五分之一不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小得可怜。
可笑的是竟有人声言说,这不正好说明我们国内的需求量大吗?令人无言以对。
回观数千年的产茶历史,名茶无数,佳茗不断,随便问个人都能说出多种上好名茶,可要问道“品牌”,立马就是沉默,就算勉强答上的也只不过是那些甚为“勉强”牌子。在国内近七八万家的茶厂,会出现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而难成品牌的原因据称大部分是由于茶叶成本高,但价格低廉,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成本高可以想象,价格低廉,作为国人我持保留意见,国内的茶叶是否低廉?如今喝茶都快成了高消费了,怎会低廉呢?不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每公斤2美元,也就是说一斤最多不到十块人民币。都深呼吸一下吧!
看来国内茶商“料理”国人之手段绝不比“日本料理”软多少,能不令人汗流浃背,胆战心惊吗!
所谓专家又跳出来了,建议加快资源整合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群体、保护茶业、提高影响、扩大规模、制造美誉度、与“立顿”等大品牌一较高低..........一堆狗屎到处乱喷。看似豪言壮语,实则体现其极度的无知。
几千年的茶叶历史都没有形成所谓的品牌,就这几句口号式的言论就能与“立顿”一较高低?拜托,理智一点好不好,或许可能有强制手段来加以整合,总之就是大谬!
口口声声说是营销茶文化,可实际却是截然不同,文化是文化,茶商是茶商,根本风马牛不及,而茶只是媒介,包括所谓的专家也只不过借其来放放屁,提高知名度罢了。
品牌在于文化,文化于心,茶商人心泛散,各自为政,唯利是图,何心之有?故何来文化?
所谓茶文化应该是饮茶者的文化才是。作为饮茶者,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不能少,但国人崇尚节俭清廉,与茶同性,追求“粗茶淡饭”,文人更甚,方成气氛。所以品牌不品牌的,其实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在国内真就没有品牌茶吗?答之:非也!价格特高的茶在国内就绝对有点名声,绝非我辈能消费得起的。可见国内茶商的所谓品牌,意在何?不用多想吧?引人注目的只是高价格,至于质量,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比较了解的只有那些官员和暴发户了。而这些国内所谓大品牌的茶商,其目的也就于此,心知肚明,老百姓哪有钱喝“好”茶。且当笑话,笑笑而已。
专家唱高调,要与“立顿”过招,却不知“立顿”自1890年创立开始便立足于“高贵饮料的大众化定位”,就算被“联合利华”收购后仍一直贯彻至今。单口感和包装便很让人感到愉悦,况且一盒50克仅零售25元的普通“立顿”红茶,你说谁消费不起?
这是什么?这就是人家的文化,就是人家在茶叶方面的品牌文化操作。众所周知,英国不产茶,但“英国立顿红茶”却天下闻名,年产茶包产值约230亿人民币,难道靠的是运气?更别说那些什么包装、营销网络、国际化、人才、企业行为、营销手段等等,等等,实际上都归结于企业的文化与理念,都归结于商人的心态。
失去心态平衡的中国茶业界,不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中国茶叶商人,又如何能创立属于自己的茶业品牌文化呢?不造成品牌缺失才怪呢!
说道红茶,不能不提现如今吵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极品红茶“金骏眉”,喝过很多次了,茶商都告诉我是极品,但个人反应迟钝,除了觉得价格极品的高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其他体会。不过后来人家还向我介绍了“银骏眉”、“铜骏眉”都说是好茶,可就这名字就有点“东施效颦”之嫌,不“吃”为妙。但心里还是好笑,以后会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比如“钢骏眉”,“铁骏眉”,抑或“锡骏眉”,“锌骏眉”,“不锈钢骏眉”的所谓极品茶呢?
呵呵,还是笑话,以增笑耳!
——以上内容来自于黄药师的个人主页“桃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