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樵白瓷杯 |

这是一款早期的白瓷杯,手感很好, 青花款,小折沿,胎质洁白细腻,足无釉光滑, 天地烧制相当好,器形规整,釉面细腻, 但在足部转折处颜色却有轻微偏隐青,很浅很浅,几乎不易察觉。
隐樵品种繁多,花色多样, 但这个作为其中的素器却值得一提, 图片也是早期拍的,当时技术很差, 但还算真实。
价格低廉,工艺到位, 作为平时喝茶,把玩, 对初涉此道者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
...... |
阅读全文>> |
2009-10-05 13:39:24 |
浏览 (2653) |
|
青花小杯 |

估计是不知名的作坊烧制的,可各个细节都很到位,胎质紧密洁白,青料发色亮丽却很沉稳,釉面细腻润滑,器形规整,厚薄适中,画工虽比较程序化,但也算相当细致,堪见功力,且价格低廉。
本来应该是渔、樵、耕、读、四个一套的,可能是商家不大懂,图小利,都单个卖掉了,只剩这一个了。
发来与大伙一起欣赏,我想对初学者会有一点帮助吧!
...... |
阅读全文>> |
2009-10-03 17:28:39 |
浏览 (3099) |
|
一小甲子的易武 |

国庆60周年是一个大甲子, 而我这储存六年的茶不知道算不算一个小甲子呢? 呵呵,玩笑而已。
该茶03年定制的,原先储存于昆明, 转化相当的缓慢,去年到福州, 至今转化尚可,黏稠度逐渐增加, 汤的厚度也有所增长,色泽金黄诱人, 水质温和,但稍显苦,轻涩,香扬!
...... |
阅读全文>> |
2009-10-01 17:28:05 |
浏览 (3750) |
|
滴茶间的静溢 |

...... |
阅读全文>> |
2009-09-28 11:57:24 |
浏览 (3060) |
|
古堞斜阳话易安 |

琴心,禅乐,灵动,飘渺,静听满心愉悦。
清风夹带一阵藤蔓飘动的声响,
茶汤倾入杯中,潺潺,最是心境的照应。
古香古色,古韵古曲。
一卷书,一曲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
疏香浩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在黄昏,西湖的碧波已渐渐暗沉,
时而划过的小舟,也打破不了此刻的清幽与宁静,
凡尘中,这里好平静!
...... |
阅读全文>> |
2009-09-23 17:45:59 |
浏览 (4872) |
|
浅说汝窑器 |

名列宋五大名窑之魁,过去窑址不明,以前推测在汝州境内,多人认为应是河南的临汝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窑址。
汝窑非官制,而是御贡,存世非常稀少,在雍正七年(1729)太监刘希文、王太平做过整理,该档今日仍然可查实,清点结果是共31件。当时判断是否汝窑并无如今的科学分析,仅靠眼力,误差难免,但就算包括误差在内才31件,可见其珍贵。
到目前,全球有迹可循,记录在案的仅67件,几乎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内。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属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21件。究其稀少之原因有二,其一烧造时间短暂,仅20年左右;部分原料难得属其二,宋人在《清波杂志》中提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 |
阅读全文>> |
2009-09-20 18:07:42 |
浏览 (3062) |
|
青花 |
文·摄影/YaoShi

对青花的喜爱仿佛与生俱来,
从骨子里头就有了,
第一眼,就感觉是千年的美人飘然而至。
虽然没有意识到,
竟然还会有周杰伦“青花瓷”那般穿越时空的爱恋,
心里却也阵阵涟漪。
...... |
阅读全文>> |
2009-09-18 19:29:24 |
浏览 (2542) |
|
牛盖 |
这把壶我估计论坛上有的茶友手上也有。 当时还举行了养壶比赛,我没有资格买到这把壶, 托一位亲戚买来的,为了在养壶比赛中能获奖, 要在短时间内把壶养好不容易,所以拼命往上面浇熟茶汤, 最后是获奖了,但在壶上面留下了不少的痕迹, 原想把痕迹去掉,转头想想也没必要,留个纪念吧!

...... |
阅读全文>> |
2009-09-16 10:36:05 |
浏览 (2260) |
|
类玉·青瓷·古越窑 |
— 文 / YaoShi
想起古越窑不由得想到了两句诗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真是妙哉! 可这也让许多瓷器爱好者为难了。 不知古人是故弄玄虚还是本身就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何谓“九秋风露”?何谓“千峰翠色”?无奈中! 不过倒也好,反而给我们后辈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思来想去,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人充分体现其含蓄而又浪漫的人生观的一种方法吧! 时空在无情的变幻中, 古越窑,随着那浪漫的微笑缓缓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带着无限的神秘与无奈, 曾有一位大师说应该是些许“苦涩”........ 或许是真的! ......
|
阅读全文>> |
2009-09-14 13:37:15 |
浏览 (2328) |
|
候汤· 心理暗示 |
文·摄影 / YaoShi

友人到家里来喝茶,都觉得茶不错,很好喝。其实都是普通的茶,早期不懂普洱,胡乱的购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廉价,买多了觉得太乱,便逐一做起记录来。某某茶,某年某月购买,用的是哪里的料,大概是什么制程,有什么特点,汤色如何,口感怎样………无论巨细,先作详记,再拍图片,久而久之便有了一份份类似档案的记录,一有闲暇就仔细查看,反复推敲。如此一来对家里的茶自然是了如指掌。
那这和人家觉得好喝有什么联系呢?呵呵,联系可大了,说来有点取巧,主要在于候汤这个过程。候汤,顾名思义就是等候茶汤,宋代斗茶的五个步骤: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里面就有这么一个重要环节。但...... |
阅读全文>> |
2009-09-05 18:23:35 |
浏览 (2409) |
|